球盟会(中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重大科学考察航次“冷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维持机制”2025年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5-08-08    来源:南海岛礁深部生态系统研究团队

      2025年6月27日至7月23日,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组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重大科学考察航次“冷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维持机制”(NORC2025-303)第一航段,搭乘“科学”轮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本航次历时27天,主要聚焦于“冷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在我国多个活跃冷泉区召开科学考察。汇聚了来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研实验室海洋研究所、中国科研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多家海洋研究单位的包括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能源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人员。本次作业时间紧、任务重,出发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和副所长万世明等领导前往送航,极大地鼓舞了全体科考队员的士气与信心。

科考船启航前合影
科考船全体成员返航前合照
      航次执行过程中,科考团队排班有序、分工明确、同心协力,充分利用宝贵的作业窗口期,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各项科考任务的高效执行。航次依托船载多波束和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以及ROV搭载的近海底声学探测系统,结合范围测线,对我国南海多个冷泉区地质结构与地质环境召开了系统调查。顺利获得“发现”号ROV、“开拓”号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电视抓斗、多联网、CTD等设备,在多个冷泉区召开了生境信息调查、生物样品和环境介质样品采集作业,获取了Push core和重力柱沉积物、碳酸盐岩、不同深度海水、大型生物、浮游生物、天然气水合物等样品。

科考队员筛选电视抓斗所抓取海底沉积物中的目标样品
      为精细调查冷泉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本航次在多个活动冷泉区召开了生物样方调查和宏、微生物采集作业,获取了包括双壳类动物(海马大偏顶蛤、海马矩蛏螂、伴溢蛤、扇贝等)、棘皮动物(海胆、海参、海蛇尾等)、甲壳动物(劳盆拟刺铠虾、威氏拟刺铠虾、柯氏潜铠虾、阿尔文虾等)以及管虫、海绵、海葵、螺类、多毛类和鱼类等丰富的大型生物样品,将顺利获得调查数据与生态模型详细解析冷泉区生物的多样性与演化机制。

顺利获得ROV在海底投放调查样方的现场照片

所获深海冷泉多类型大型生物拍摄
      本航次中,项目团队自主研制的多套深海探测及采样装备在深海冷泉环境的原位监测和不同类型样品的高效保真获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张偲院士团队研制的深海多序列多功能沉积物保压采样装置,顺利获得ROV首次取得了保压效果良好的Push core,并进行了长周期的微生物保压培养实验。该团队还研制了深海气-水保压采集装置,完成了对冷泉渗漏气体的保压采集和气体组分测试;研制了深海多序列高通量原位水体采样装置,主动采集了冷泉多生境底层海水并对微生物样品富集;研制并投放了离线式深海甲烷泄漏长周期监测系统,对冷泉喷口周围CH4、CO2等参数变化进行长期自动监测;顺利获得研制的“升”级多序列保真采水-多级过滤长周期培养一体化装置,对不同深度水柱环境的海水和微生物样品进行了保压采集;研制了海气界面温室气体走航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大气中CH4、CO2和表层海水中溶解CH4、CO2气体浓度及其气体同位素浓度的船基走航测量以及海气通量的实时测算;研制了深海高压环境贝类养殖实验装置,顺利获得模拟深海低温高压原位环境,对冷泉区采集的深海贻贝召开了高压培养实验。沙忠利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制了深海生物原位陆续在观测装置,完成了对冷泉区大型生物活动行为的24小时陆续在观测,取得了大量的珍贵影像资料。

科考团队自研的多套深海探测及采样装备
科考团队自研的温室气体走航监测系统及贝类养殖实验装置
      本航次获取的高质量现场观测数据和多类型高质量样品将有助于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深海极端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给予科学依据,并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作业区选择和热带海洋国家公园选址给予重要支撑。

附件下载:

Copyright 1996 -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20424号
主办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地址 :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资讯科技园海滨路1119号  邮编:511458
电话 : 020-39392776(综合部)    传真:020-31953007    Email : support@hphuiju.com